外汇交易投资知识网

当前位置:首页>>外汇>>货币

全球央妈VS各国政府:英债危机绝不会是当前唯一的“大雷”

时间:2022-10-18 07:54:06    人气:17

财联社10月17日讯(编辑 潇湘)投资者或许有理由相信:9月以来震惊全球的英债危机,将不会是一场偶发的事件,因为在这场危机背后,一场各国政府和央行间曾被人们忽视的激烈博弈,正在浮出水面。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这可能都将是一道“无解”的市场难题……

在疫情大流行早期全员出动的救市行动下,各国政府及央行都有着相同的目标。但如今新麻烦来了:在高通胀和经济下行压力面前,它们却不得不分道扬镳,甚至互相成为了掣肘!

英国国债不幸成为了这场拉锯战的首个“受害者”。

新任的英国首相特拉斯试图通过财政刺激来提振经济,但事与愿违,引发了一场蔓延至全球的暴跌。短期内,英国央行被迫介入并支持市场,而特拉斯政府也不得不最终部分扭转了政策。中期而言,投资者押注这场闹剧将意味着英国利率进一步上升。

尽管表面上看,特立独行的英国首相特拉斯的上台,令这场发生在英国的债市危机的爆发看似存在偶然,但更深层次来看,这一切的发生背后却也有着必然性:

新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

所有这些都指向一种新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,与过去十余年的多数时候截然不同。

从雷曼兄弟破产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十多年间,各国政府经常通过预算紧缩为经济踩刹车,而央行在此期间则试图猛踩油门——祭出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,尽管收效往往甚微。

而现在,这两者的角色都将出现逆转。与此同时,新机制则充满了风险:

伦敦研究机构TS Lombard的经济学家Dario Perkins表示,“在我们当前所处的世界里,政府有很多地方需要大肆支出。他们要应对新冠疫情,要应对能源危机,如果出现衰退,他们还需要刺激经济来应对这些问题。此外,眼下全球还经历着战时经济和气候变化。”

“很明显,然后就有了上述央行与政府间的拉锯战,”他表示,“政府越是宽松,央行就越是担心通货膨胀,所以他们就越会加码紧缩。而加息又会对政府财政带来直接的影响。”

意大利裕信银行首席经济顾问Erik Nielsen尤其担心部分国家“目标不明确、完全未经协调的财政方案”。他表示,“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,我们就会有大麻烦。”

英债危机不会是孤例?

当英国首相特拉斯领导的新政府试图同时减税和补贴能源账单时,英国央行正忙着通过激进加息以遏制物价,英国投资者很快就发现这种危险可能是直接的。特拉斯没有资金支持的减税方案引发了英国国债市场的崩盘,专家们纷纷猜测,所谓的“债市义警”(Bond vigilante)可能会回归。

“债市义警”是上世纪80年代由前纽约联储经济学家Edward Yardeni发明的金融术语,指的是债市投资者往往会扮演“监督”经济政策的角色,并在他们不喜见的市场环境下出售主权债券。1990年代,在美国克林顿政府采取行动控制赤字之际,“债市义警”就有效地影响了政策。

放眼未来,“债市义警”很可能不仅仅会出现在英国。随着资金不再廉价,全球多国政府宣布的借贷和支出计划,也可能会招致“债市义警”的审查。

无论如何,世界各地的国债收益率在年内本身就都在飙升,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周五再度升破了4%关口,接近14年高点。素有“全球资产定价之锚”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,是帮助全球数万亿美元资产定价的基准。

一项行业研究已显示,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目前正处于“不可持续的债务轨道上,除非它们进行痛苦的预算削减。”研究发现,仅就七国集团(G7)整体而言,公共债务利息支付占经济产出的比例就有望在2030年达到3.6%,是疫情前水平的逾两倍。

在潜在“债市义警”的检测名单上,意大利的风险显然高居榜首。与英国一样,意大利的新政府也雄心勃勃地推行着扩张性更强的财政政策。而一些业内人士甚至担忧,法国乃至美国也可能成为下一个危机爆发的源头。

美国在疫情大流行期间积累的预算赤字是世界上最大的,美国国债的抛售速度也快于全球许多同类债券。尽管作为一个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大国,随着油价飙升,美国能从出口中获得更多利润,令其尚不至于迫切面临类似欧洲那样的危机——深度依赖能源进口的欧洲目前正在制定新的财政刺激措施。

但Bleakley金融集团首席投资官Peter Boockvar表示,即便如此,美国仍有可能出现类似席卷英国的那种动荡。

他表示,“债券市场的混乱局面依然可能会在美国上演。与此同时,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(包括美联储)正在撤离,而美国债务规模却仍在飙升。预算赤字也将出现同样的情况,因为如果经济增长继续放缓,税收收入将面临重大风险。”

“无解”的难题

过去一周,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主办规模盛大的年会之际,政策冲突的风险一直是会议议程上的重要议题。IMF已经阐明了自己的内部观点:应优先考虑由央行主导的遏制高通胀的行动,财长们应通过勒紧裤腰带来帮助摆脱困境。

IMF首席经济学家Pierre-Olivier Gourinchas将英国经历的动荡比作“两个人试图同时握住方向盘,并把它拉向不同的方向。”

然而,即便一切都如IMF设想的那样发展,另一层担忧又可能冒头。从本质上说,如果各国央行和财政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走——收紧政策,它们最终可能会把世界经济“推下悬崖”。世界银行已警告称,同步退出货币和财政支持可能导致明年的全球衰退。

四十年来一直关注着全球债券市场的前PIMCO首席经济学家Paul McCulley认为,从长远来看,央行最终可能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,他们可能不得不接受通胀率高于2%的目标。

他所描绘的前景对投资者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:随着未来十年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在结构上高于上一个十年,从股票到债券一系列金融资产的估值将面临压力,这些资产在央行货币宽松主导的时代曾大幅飙升。

与其他分析师一样,McCulley认为英国此次爆发的危机其实是一个测试案例,也是对其他国家的一个警告。在他看来,英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制定者最终都不得不作出了妥协:首先是英国央行,在债券暴跌时出手购买,然后是英国政府,放弃了部分减税建议。

“我们实际上已经进行了两轮‘懦夫博弈’,”他表示,“我认为这一博弈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还没有结束。”

(责任编辑:崔晨 HX015)

免责声明:此页面内容包含的任何观点、新闻、研究产品、分析、报价,任何投资建议或市场预测或其他信息等仅供参考,并不作为投资建议或推荐。投资者根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相关文章

  • 暂停近一年,俄央行将恢复外汇交易

    暂停近一年,俄央行将恢复外汇交易

    据央视新闻消息,俄罗斯中央银行11日宣布,将从13日开始恢复在国内外汇市场买卖外汇。 俄央行网站当天发布通告说,为尽可能减少汇率波动,俄央行将在每个月的每个交易日“均匀”买入或卖出外汇。 俄财政部同一天发表声明说,将依据联邦预算中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情况决定买入还是卖出流...
    2023-01-12
  • 历经去年资金流入同比骤降90%,2023年新兴市场吸金能否“否极泰来”

    历经去年资金流入同比骤降90%,2023年新兴市场吸金能否“否极泰来”

  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2022年,美联储大幅加息与美元指数一度飙涨创下历史新高,无形间重创全球资本对新兴市场的配置兴趣。 1月12日凌晨,国际金融协会(IIF)发布最新数据显示,2022年新兴市场仅吸引337亿美元资金净流入,远远低于2021年的3796亿美元,降幅逾90%。...
    2023-01-12
  • 华尔街开始唱多欧元:温暖的天气拯救了欧洲大陆!

    华尔街开始唱多欧元:温暖的天气拯救了欧洲大陆!

    1月12日讯(编辑 马兰)华尔街正在为欧元反弹摇旗呐喊,能源危机的阴影减弱加上经济衰退前景趋向乐观,投资者正在押注低廉的欧洲资产。 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表示,欧元目前已在七个月高点,即一欧元兑1.07美元,未来可能继续反弹至1.15美元,野村认为本月底欧元将升至1.10美元。荷兰全球...
    2023-01-12
  • 美国12月CPI来袭!若低于预期镑美将受益,若强于预期汇价恐再次失守1.20

    美国12月CPI来袭!若低于预期镑美将受益,若强于预期汇价恐再次失守1.20

    1月12日讯—— 市场预期美国12月CPI月率季调后为0%,低于0.1%的前值;美国12月CPI年率未季调为6.5%,低于7.1%的前值。市场分析师Gary Howes称,如果美国12月通胀低于预期,那么英镑可能会受益,英镑兑美元将走高。但是,若美国12月CPI强于预期,可能会提振美元,可能打压英镑兑美元,导致其再次跌破1.20。...
    2023-01-12